第五章
《幾何學的邏輯》


《周髀算經》數之法指出了幾何是從“數”那裡來的。然而令人不解的是,這個基本邏輯事實,在人類數學文化歷史上很少為人關注。人們從豐富的數學中尋找不到“數”的原始起點,也無法找到幾何學的邏輯出發點。長期以來,人們好像習以為常,幾何學的講義帶有極大的任意性,好像從什麼“形狀”描述幾何都是可以的。這一現象引發出來的問題是嚴重的;涉及關於邏輯秩序的數學命題鮮為人知,缺乏深入的討論和思考。數學史的描述是非“邏輯的”。

本文的要敘述的是,對於這個非邏輯現象的反思。但是這個反思不再是任意性的,而是本著一個基本命題開始並結束。本人在整個《從邏輯推出數學》的論文裡,集中討論構造“數”的邏輯基礎。這是一個由81個自然數構成的“邏輯正方體”。簡稱為“方”。簡稱數之法,它完成下列命題的構建與證明。

命題:數之法出於圓方,圓出於方,方出於矩,矩出於九九八十一。

中國原始數學告訴人們,我們所知道的數邏輯在嚴格的意義上是天文數學。九九邏輯正方維方構造的數理系統,恰好與太陽系中的“天體”的度量關係完全吻合!我們稱之為“太陽矩太陰矩”,西方稱之為“黃金分割”,兩者同出而異名,都可以在通過方圓曲直的統一定理:勾股定理(畢達哥拉斯定理)得以簡化與系統化。這個系統純粹的自然性與自身的度量關係的確定性,使得數學科學有了超出“自身”的超常發揮,連哲學家康得都說,在所有科學中,只有其中的數學部分才具有真理性。

“人是一個小宇宙”,這是純粹的中國哲學的固有的世界觀念,西方的哲學對此很陌生。而代表這個超驗觀念的經典文化作品,諸如《道德經》《周髀算經》《黃帝內經》《易經》早在幾千年前古代的文明中業已完成。

早在1000多年之前,紹雍僅僅用了兩個數,就概括了人類歷史的“時間概念”:
一元十二會,一會三十運,一運十二世,一世三十年,一年十二月,一月三十日,一日十二時,一時三十分。。。

數之法是天文學的構造所依據的基礎邏輯。我們沒有完備的邏輯基礎的分析,是無法讀懂古代《周髀算經》的算學的。同時,由於數的二元性質,我們僅僅表面上知道了勾股定理,卻不能瞭解數的自然性本質,也無法將它與天文學建立起必然的聯繫。所以,古代的聖者告誡我們:
算術之術,是用智矣,子之於數,未能通類,是智有所不及,而神有所窮。
夫道術,言約而用博者,智類之明。問一類而以萬事達者,謂之知道。
而尚有所難,是子之類單,夫道術所以難通者。即學矣,患其不博,即博矣,患其不習。即習矣,患其不能知。故,同術相學,同事相觀,此列士之愚,智,賢,不肖之所分。是故能類以合類,此賢者業精習智之質也。夫學同業而不能入神者,此不肖無智,而業不能精習。是故算術不能精習,吾豈以道隱子哉!

上一页下一页